聯絡我們:+852 2367 6116 | 24小時熱線:+852 8107 1616
驗血無法全面評估血管健康:解讀影像檢查的重要性
在現代醫療體系中,定期身體檢查被視為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,而「抽血檢查」因其便利性和廣泛的指標檢測功能,常被理解為是「萬能」的健康評估工具。

在醫療過程中如果僅依賴驗血,許多潛在的血管問題可能受到忽略,甚至延誤治療。以下從醫學角度分析驗血的局限性,並強調血管檢查需多管齊下的必要性。

有不明原因的頭痛、頭暈、視力模糊、短暫性肢體無力等,即使驗血正常,也應進一步檢查。
驗血的價值與盲點:為甚麼它不夠?
驗血確實是健康檢查的重要工具,它能提供許多關鍵指標,例如:
-
血糖、血脂(膽固醇、三酸甘油酯),可反映代謝異常,間接推測動脈硬化的風險。
-
發炎指數(如C反應蛋白),可研判血管內皮發炎的可能性。
-
凝血功能,能評估血栓形成傾向。
-
然而這些指標只能「間接提示」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,無法直接觀察血管的結構與功能。舉例來說:
-
一名患者的血脂可能完全正常,但腦血管已形成微小斑塊,隨時可能引發中風。
-
另一名患者可能血糖偏高,但血管結構完好,只需控制飲食即可降低風險。因此驗血是風險評估而非確診工具,尤其對於腦血管疾病更需要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。
血管疾病的隱蔽性:為甚麼需要影像學檢查?
血管疾病(例如腦動脈瘤、腦血管狹窄)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但一旦發病後果可能非常嚴重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檢查工具:
-
頸動脈超聲波:這是評估腦血管健康的第一步,能觀察頸動脈壁厚度、斑塊形成及血流速度,間接推測腦血管的狀況。
-
磁力共振血管造影(MRA):這是無輻射、無創的檢查方式,利用磁場與無線電波成像,能清晰顯示腦血管的結構,特別適合檢測腦動脈瘤、腦血管狹窄或畸形。對於對顯影劑過敏或腎功能不佳的患者MRA是首選。
-
電腦斷層血管攝影(CTA):如果需要更高解析度的影像,CTA是另一種選擇。它利用X光與顯影劑,能快速評估腦血管狀況,特別適用於急性中風的診斷。
-
腦血管造影(DSA):這是診斷腦血管疾病的「黃金標準」,屬於侵入性檢查,通常用於複雜病例或治療前的詳細評估。
分享一個真實案例。一位45歲的女性患者,平時健康狀況良好,驗血結果完全正常。因偶爾頭痛來就診,進一步接受MRA檢查後發現一顆未破裂的腦動脈瘤,經過及時治療成功避免了動脈瘤破裂的風險。
磁力共振檢查(MRI/MRA)的獨特優勢
在腦血管檢查中,磁力共振檢查(MRI)及其衍生的磁力共振血管造影(MRA)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:
-
無輻射:適合需反覆檢查的患者,尤其是年輕人或孕婦。
-
高解析度軟組織成像:能清晰顯示腦血管壁結構、斑塊組成及血流動力學。
-
多功能應用:除腦血管檢查外,MRI還能評估腦組織健康狀況,例如早期發現腦腫瘤或腦部退化性疾病。
-
適用範圍:腦動脈瘤篩查、腦血管狹窄或阻塞、腦血管畸形(如動靜脈畸形)、不明原因的頭痛或頭暈。
忽略血管檢查的潛在風險
僅依賴驗血可能導致以下問題:
-
忽略未破裂腦動脈瘤。動脈瘤破裂前通常無症狀,但一旦破裂,死亡率高達30至40%。
-
低估腦血管狹窄風險。腦血管狹窄可能導致缺血性中風,早期發現可透過藥物或手術預防。
-
延誤腦血管畸形診斷。動靜脈畸形可能引發癲癇或腦出血,需及早治療。
相關研究指出,約25%的腦中風患者並無明顯風險因子(資料來源: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),由此可見單靠驗血不足以全面評估腦血管健康。
血管健康的整合性評估
-
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吸煙者、家族中有腦血管疾病史者,建議每一到兩年進行頸動脈超聲波或MRA檢查。
-
留意早期症狀:有不明原因的頭痛、頭暈、視力模糊、短暫性肢體無力等,即使驗血正常,也應進一步檢查。
-
與醫生充分溝通:根據個人風險因子(例如年齡、生活習慣、家族史),制定個性化的檢查方案。

有不明原因的頭痛、頭暈、視力模糊、短暫性肢體無力等,即使驗血正常,也應進一步檢查。
一名患者的血脂可能完全正常,但腦血管已形成微小斑塊,隨時可能引發中風。

無輻射是磁力共振檢查其中一個優點,適合需反覆檢查的患者,尤其是年輕人或孕婦。
驗血是健康檢查的重要環節,但對於血管健康,我們需要更精準的評估工具,例如磁力共振檢查(MRI/MRA)。血管疾病往往隱匿而危險,唯有結合影像學、功能檢測與臨床問診,才能及早發現問題,避免嚴重併發症。